群經之首道德經八十一章原文與白話解釋,長虹大師道德經解讀第八部分:道德經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本文作者是淮南市道教協會副會長,兼茅仙洞清天觀秘書長王長虹)
寫在前面的話
2022年10月14日,適逢壬寅年九月十九圓通自在天尊慈航道人觀音大士功果圓滿、成道升天日?;茨鲜械澜虆f會在山南新區城市國際中心會議室舉行與時俱進弘揚優秀道教文化講經活動。我在發言中說過兩點,第一點,《道德經》公認的作者是道祖老子,根據現代的考證與研究,《道德經》歷代都有完善修改,才最終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第二點,歷來解讀道德經的大智慧,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抒己見?!兜赖陆洝烽_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十個字包含深刻的哲理,今天我們上網去搜索一下,也會看到多種多樣的解釋。個人覺得“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能夠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的“道”,不是真正的大道、天道。如果“道”可以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那就固化了、僵化了,也就不存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悟道在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教師講的是師道師德;在座有經商做生意的善信要講商道;作為官員公職人員講為官之道;君王有帝王之道,否則就是無道昏君了,所有這些都體現了“道立于一、化生萬物”,各行其道才是王道、大道。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原文與白話解釋
1、知不知,上。
2、不知知,病。
3、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4、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1、知道自己的盲點在哪里,最好。
2、不知自己的盲點在哪里,缺點。
3、正因為把盲點當作缺點,才可以說他沒有缺點。
4、圣人沒有缺點,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盲點在哪里,所以他沒有缺點。
道德經第七十二章原文與白話解釋
1、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2、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3、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4、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5、故去彼取此。
1、人民不再畏懼統治者的威脅,那么統治者的危機就會來臨。
2、不要侵害人民生存的空間,不要攪亂人民正常的生活。
3、惟有不引發人民厭惡,人民自然不會厭惡你。
4、因此圣人,自知自明卻不自以為高瞻遠矚,自愛自尊卻不自以為貴人一等。
5、所以去除自見、自貴而取自知、自愛。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原文與白話解釋
1、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2、此兩者,或利或害。
3、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
4、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5、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1、勇于違反天道則會招來殺身之禍,勇于順從自然則會活的瀟灑自如。
2、這兩種不同的勇敢,一個有利一個有害。
3、上天不會放過所有的罪惡,誰能知道其中的緣故?就是圣人也很難了解。
4、天道的規律,在不爭中以善取勝,在不言中以善回應,在冥冥中不召自來,在悠然中以善謀劃。
5、天網浩瀚飄渺,稀疏但卻沒有什么可以漏網逃脫。
道德經第七十四章原文與白話解釋
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2、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3、恒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斬。
4、夫代大匠斬者,稀有不傷其手矣。
1、人民不怕死,怎么還能以死亡來恐嚇他們呢?
2、若使人民珍惜自己的生命,就應該對那些為非作歹者,我把他們抓起來按照刑律殺頭,看誰還敢?
3、我們應該秉持由司殺者執行死刑,如果任何人都能代替司殺者執行死刑,這就好比外行人代替大木匠砍削木材。
4、外行人代替大木匠砍削木材,則是很少有人不把自己的雙手弄傷的。
道德經第七十五章原文與白話解釋
1、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2、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3、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4、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1、民眾所以饑餓,是因為統治者的稅賦過多,因此才饑餓。
2、民眾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統治者的妄為,因此才難以治理。
3、民眾所以輕死而挺而走險,是因為統治者的生活奢侈使得貧富懸殊,因此民眾才輕死而挺而走險。
4、所以唯有不執著于今生享樂的人,才比那些過份看重今生享樂的人更賢明。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原文與白話解釋
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2、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3、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4、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
5、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1、人在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就會僵硬。
2、草木在活著的時候也都是柔弱脆嫩的,死了就干硬枯萎。
3、因此堅強是屬于死亡一類,柔弱是屬于活著一類。
4、所以自視兵強而發動戰爭則不可能贏得勝利,樹木強硬則必然因為枯萎而被折斷。
5、強大的處于下降趨勢,柔弱的處于上升趨勢。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原文與白話解釋
1、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2、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3、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4、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5、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1、天道的自然的法則,不像怕斷弦的滿弓嗎?頂極的自然會抑制它,弱勢的自然會保舉它;多余者必遭損傷,不足者必得補充。
2、天道的自然之規律,損傷多余者而補充不足者。
3、人為之道則不然,損傷不足的以奉獻給有余的。
4、誰能把多余的奉獻給天下?只有得道的人。
5、所以圣人,順應自然而不恃才傲物,功成名就也不愿意養尊處優,他不希望別人稱自己為圣賢。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原文與白話解釋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2、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3、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4、正言若反。
1、天下最柔弱的莫過于水,而攻堅克強的能力,卻沒有能勝過水的,這是因為水柔弱得沒有什么能改變它。
2、這個弱勝強、柔勝剛的道理,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卻沒有能實行的。
3、所以圣人說:那為國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為國受難的,就是天下之王。
4、正義的言辭應當令人反省。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原文與白話解釋
1、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
2、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
3、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4、天道無親,恒與善人。
1、和解大的仇怨必留余怨難消,怎么可能達到善終?
2、因此圣人雖然執有有利的契約,但不會因此強迫人償還。
3、所以有德之人只會用契約來明確責任,無德之人卻利用契約來徹底擊倒對方。
4、上天之道無親無疏,卻永遠賜福與善人。
道德經第八十章原文與白話解釋
1、小邦寡民。
2、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3、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5、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當人類進入小邦寡民式的理想社會。
2、便不會再有百十號人共享一個器皿的現象,人民珍惜自己的生命不用舍近求遠。
3、家家雖然有舟有車但大多都是擺設,雖然能看見盔甲兵器卻無陳列之處,人民從結繩的啟示中獲得更高智慧。
4、品嘗著甘甜的佳肴,欣賞著美麗的服裝,享受于安居的生活,陶醉于快樂的民俗。
5、鄰里之間相互觀望,雞犬之聲相互聞聽,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原文與白話解釋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5、天之道,利而不害。
6、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1、信者的言語不一定甜美,甜美的言語不一定可信。
2、善者的動念無需要詭辯,詭辯的動機不一定是善。
3、真知者沒必要博覽群書,博覽群書者未必有真知。
4、圣人不為自己積攢財富,既然一切為了他人,自己就愈發擁有;既然一切給予他人,自己就愈發豐富。
5、上天之道,利天下而永無妨害。
6、圣人之道,為天下而永不貪爭。